某日突然有一点冲动,想写写自己所看过的电影,于是就开始将一些零散的感受收集起来。分享曾经的感受、尤其是大学的生活。从2004年9月9日动笔,到今天回头一看过了半年多,俨然成了虎头蛇尾的文章了。不是影评,只是一个普通观众的有关记忆流水。

最喜欢的影片:《教父》

我最喜欢的电影恐怕就是《教父(Godfather)》(一)、(二)了,后来的(三)不是太喜欢,商业性倾向太明显,且情节没有新鲜感。

知道教父这部片子,是从八十年代刘晓庆阿姨在CCTV主持的一档长篇节目《世界电影之林》。这档节目个人觉得不错,在当时可以作为对电影历史的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对电影的基础知识、分类等等也有非常有益的指导,似乎到现在国内也没有过另外一部类似的节目出现过。而且那个时代介绍的主体对象――好莱坞的商业化和世俗性还不是那么强,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尚可以作为观看的对象。不像现在,对于好莱坞、奥斯卡和格莱美基本上不以为然了。

当时在《世界电影之林》中介绍《教父》似乎是作为美国的黑社会片,印象非常深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人在按摩床上,朦胧中拿起眼镜,然后眼镜从当中被子弹穿过,被击毙的强烈刺激的场面。

但当自己完整地看过《教父》后,更愿意把它划分到文艺片中,觉得其中的亲情感人至深。而我的领导对此就总是撇着嘴表示不屑和不解了。

最早看教父是从小学同学Lu Feng里借的录像带,他的父亲是八一队的乒乓教练(后来曾经是总教练),经常能到国外、香港比赛培训,所以他家里有很多从外面带回来的录像带。

似乎还没有说到正题。自己喜欢教父的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我觉得教父拍得非常唯美,镜头、音乐、情节、表演,处处可圈可点。首先说说教父(一)吧。

经典的教父音乐就不必多说了,旋律优美,我听过很多个版本,包括Andy Williams的富有美国式磁性嗓音的歌唱版本,包括电影中的轻音乐形式的配乐,都非常迷人。

人物表演最成功当然是教父(一)中的马龙•白兰度,每一个镜头都那么经典。最经典的镜头可以算是影片最初,在略带昏暗的背景中,威严的老教父接见一个个客人的场景了。白兰度的沙哑的嗓音至今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地模仿。

godfather1

其次表演得出色的当属年轻的艾尔•帕西诺。在医院危机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冷静,在小餐馆杀死土耳其人和警长的紧张情节所表现出的冷峻与狠毒的潜质,以及在意大利的那种领袖气质,使得帕西诺成为我一直比较喜欢的演技型演员。

作为一部影片,情节肯定是他最终吸引我的因素。教父的情节属于那种线条还算简单的,节奏不是非常快,但充满了亲情、友情,情节的连贯性非常强,而且比较吸引人。可能一些人不会同意教父亲情友情的这种观点,认为是对黑社会的黑暗被美化,但我不这么看。黑社会中那种家族式的严密组织与纪律,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那种类似中国武侠小说的精神,我想还是会给很多人带来满足的,尤其是对现实的不公充满了失望时。老教父对家庭的重视,对子女的爱护与培养,也非常感人。

《教父》不是那种紧张刺激的情节片,但在优美的旋律下娓娓讲述的故事,让人非常平静、感动。

再来说说《教父(二)》。

有人说(二)比(一)还好看,我虽也很喜欢(二),但觉得尚不能超过(一)。二的优秀首先还是在于表演,罗伯特•德尼罗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英俊、成熟,在教父(二)中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有很强的异国风味,记得德尼罗不是美国本土人。(二)的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意识流式的叙事手法。(二)本身的情节不像(一)那么完整,基本上是补充(一)中的背景和细节,所以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老教父的年轻身世一直到第二代教父的成长。而时间线也完全被打破,两条线索相缴推进。很像海明威的小说,经常有种时空的穿梭意识流感觉,挺好的。

不过,我想如果没有看过小说《教父》,那么看明白电影《教父(二)》会有些难度。

在教父成为经典后20多年,导演科波拉又突然耐不住性子,非要拍个(三)的狗尾,也算是有些悲哀。(三)的情节与前面(一)、(二)的模仿性非常强,只不过场景换到了意大利而已。人物也设计也很失败–安迪•加西亚演的有勇无谋,科波拉女儿实在不算漂亮的脸蛋硬要挤进电影增加了一个失败的女主角。总之,缺少了完美情节的片子显得非常平庸。

对教父喜欢,所以从录像带、VCD、DVD,记录媒体技术在演进,我和兄弟也会在家里囤积各种媒介的(一)、(二)、(三)版本,买(三)纯粹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完整。

当时,也借来了翻译后的小说《教父》阅读,才对(一)、(二)中表现得比较仓促的一些情节有所理解。上大学后,还买了《the Godfather》原版小说,无奈里面的俚语粗话实在太多,虽说是通俗流行小说,作为非母语读者的自己也没有能通读一遍。

科波拉还有不少佳作,例如比教父更早的《巴顿将军》(1970年),《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后者是科波拉少有的言情之作,我也很喜欢。当然,只要有了《教父(一)、(二)》,科波拉已经可以稳稳在影林站得一席大师之位了。

在较为流行的影评网站例如IMDB,《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已经超越了教父,说明很多人“最”喜欢前者。但我对于斯蒂芬·金的几部作品都不是很感冒,情节的设计感太重,拍成的电影桥段太程式化了,更像是浓浓的心灵鸡汤的汇合。当然这只反映个人喜好。

《秋日传奇(Legend of Fall)》(燃情岁月)

问问年轻的女孩,恐怕没有几个不把布拉德•皮特(Brad•Pitt)作为自己梦幻偶像的,包括我领导,对他的崇拜属于完全盲目而疯狂的那种。而且只要是崇拜皮特的,一定会对当下流行的一众非男非女的青春偶像不屑一顾的(喜欢他们的别仍砖头)。但皮特作为电影演员,能值得一说的电影实在太少(估计砖头已经像雨点一样落到我脑袋上了),即使像《搏击俱乐部》、《七宗罪》这些片子的IMDB排名非常靠前。而《秋日传奇》恰好是这么一部,而且在我看来,还是颇有杀伤力的一部言情片。

braddpit

皮特的出道靠的是上一代的俊男罗伯特•雷德福。雷德福在年纪大了以后比较喜欢自导自演一些比较唯美的文艺片,如《马语者》、《大河之恋》。在大河之恋中,雷德福启用了长相与自己年轻时代非常相象的皮特,表现一个接近自然、放荡狂野的弟弟,这个角色非常像秋日传奇中皮特演的卓敦。

喜欢秋日传奇,也无非是这样一些因素:风景迷人,镜头色彩大气恢弘,音乐凄婉优美,情节引人入胜,言情细腻,演员是靓男美女人见人爱。

背景是美国的草原牧场,蓝天青山之中,景色优美。影片中经常会运用大块的山水之中的场景,赏心悦目。

情节跌宕起伏,非常揪人心肺。那种追逐自己宿命而浪迹奔波的生活,我想也是很多男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卓敦与女主角之间的那种天成之情,感人至深,细腻委婉。

演员吗,英俊性感的皮特,而我也很喜欢其中那个一直叫不上名字的女演员(朱丽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后来还看过正大剧场放她演的俄国故事《凯瑟琳女皇(Young Catherine)》,和比较烂的重拍片《情归巴黎 (Sabrina)》)。还有就是童年时的那个印第安小女孩也非常可爱,但后来长大后换了个越南MM就不那么可爱了。演技比较出众的还算是老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父亲,非常鲜明而不夸张。

第一次看此片还是大学二、三年纪的时候,那时宿舍的毛毛家里的PC有块VCD解压卡,能输出视频信号,于是就录了很多VCD片子到录像带上,然后我拿回家看录像,想想还真感激毛毛,当时他给我录了一大批非常好的片子。包括汤姆•克鲁斯演的《律师事务所(The Firm)》、《亡命天涯》等等。

当看过《燃情岁月》,我就非常喜欢,而且就知道这是MM的杀手。后来果不出所料,俺家领导(当时还不是),被一招制伏。

《大话西游》(月光宝盒、大圣娶亲)

非常喜欢《大话西游》,也非常喜欢周星驰。我的领导总是非常不能接受我的这一点。每每我说清华三分之二的男生都喜欢这片子和周星驰,她就更是撇着嘴不屑了。

dahuaxiyou

看大话西游,接受周星驰的表演风格也是经过了一个过程。最早也曾在大学初期看过一二,但第一印象就是忒庸俗了,没什么意思。但随着大学2、3年级后,自己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庸俗起来,于是就渐渐喜欢上了周星驰,也就逐渐开始理解了他的表演风格。但这些话,都无法描述自己对于《大话西游》的疯狂。第一次看《大话》自己基本没有理解,之后约一年多,突然如痴如醉地被他所感动。

我认为《大话西游》不仅是周星驰最感人的言情片,也是我所喜欢的非常好的言情片。其实,在大学时代仔细剖析一下自己的心态,可能还是和自己在感情上的空白与失意有关吧。在清华这样的理工科学校,缺乏合理的女生比例,缺乏情义专注的女生,缺乏美女是无情的现实。而很多像我一样平凡的男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所爱,或得不到理想的结局都是很普遍的现状。尤其是像我这样腼腆而胆怯的人,自己深知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每每滑过丧失一次次机会,但无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上的弱点。所以大家看到至尊宝,感觉他的那种失意、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就是自己为自己的现状和弱点的一种开脱。同时,有朱茵美女施娇展媚,死缠烂打,谁不喜欢被别人追,当然受用了。

每每看到最后的结局,看到那因为时间、命运的拨弄,而有情人不能相守,看到城墙上,每个男人心中的梦想――冲破自身束缚和所爱相拥,看到自己生活的缩影――像狗一样不能选择理想的生活,而只能苟且地行尸走肉。心头的那种共振与触动都是不能自已的。那种心理的复杂与释然也是以前所没有过的。

对《大话》的喜欢确实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会宿舍里定期会一起回顾,包括五一大家还一起到我家里(因为只有我和毛毛是北京的),自己看了不下有5、6遍,不仅百看不厌,且当感情到了低谷,就会拿出《大话》进行独自反省、共鸣。所以,出口必是台词,出曲就是“Only You”,出手就是跨着弓箭步,左手向前,右手握棒的造型。我领导后来一直说的就是,你们这一代算是被周星驰给毁了。

自己的手机升级后支持视频播放,于是买了块256M的MMC卡将DVD版的大话西游压缩成手机认的3GP格式存在手机上,在机场、卫生间就有了打发时间的消遣。

《大话》后来还成了一种“现象”,但我想其实就是因为他表现了很多懦弱的平凡人的弱点,给大家一种共鸣。

想想因为类似的原因,自己喜欢的影视还有《东京爱情故事》、《三个男人和一个女孩》。都是其中的男人非常懦弱胆小,不敢追求自己所爱,而女主角都非常美丽可爱,又主动专情,这样的故事都是男人的痛。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奥黛丽•赫本与英格丽•褒曼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女演员了。原因很简单,美丽而有气质。似乎他们都不是正宗的美国人,所以也没有美国人的那种俗气。(抱歉我的偏见)

roman_holiday2

罗马假日似乎是赫本的早期成名之作,年纪只有十几岁,年轻就是资本!虽然后来直到老了,赫本还演过一些片子,但我想心目中的天使就一直是罗马假日中的那个形象。

罗马假日的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也颇英俊、有气质。情节非常轻松圆满,结尾略带一丝无奈与忧伤,当然有着很强的美国自大式的色彩。一些细节也充满了幽默情趣。其中最耐看的还是赫本的多个经典造型了。

比较认真地看这部片子是在清华一年级的英语课后英文影片欣赏,在三教三段的教室中。似乎是每个周一的下午下课后,当时在这样的机会颇看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老片子,可惜英语着实没有什么长进。

还看过赫本的《窈窕淑女》,对于这种典型的好莱坞歌舞片,不是很赞,赫本在其中的造型我觉得也不美,脸颊太削瘦了。但这部片子倒是给赫本带来了奥斯卡的荣誉。

另外,与大师希区苛克合作的《迷中迷》也还不错,情节比较紧张,充满悬念,还有加里•格兰特的搭档。

年纪比较大了以后,赫本还偶尔出现在银屏,虽然气质仍然是那么高贵,但我想大家还是希望罗马假日中那无暇的青春形象永远印在脑海中作为偶像。所以,一说起我最欣赏的影星,就会顺口说到,“当然是奥黛丽.赫本那一型的”。

《卡萨布兰卡(北方谍影,Casablanca)》

隐隐感觉这部影片和《罗马假日》有很强的联系,细想想除了都是言情片且主角奥黛丽与褒曼是我的最爱之外,也不是那么相似。

casablanca

片中最感人当属褒曼与Ricky一起回忆在巴黎的那段日子,不觉间让我联想到《战争风云》中老Henry在英国和帕米拉的那段恋情,越是战火纷飞的背景,越是有种特别的美丽。

另外,片中由黑人磁性嗓音唱出的《As Time Goes By》,着实经典。后来还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叫《Casablanca》,当然不是出自这部片子的了,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其实看过褒曼的片子还真的不是很多,记得还有《圣女贞德》,印象不是很深了。

《煤气灯下》,英格丽•褒曼的出道之作,与大师希区苛克合作。我的感觉一般,当然褒曼是动人的。

《宾虚(Ben Hur)》

绝对的经典,属于好莱坞早期的典型史诗型大片。激荡人心的赛马场面定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另外,其中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氛围,宣扬的爱与关怀,也很感人。

就是场面比较原始,血肉模糊,一般在周末想轻松的时候都不敢看,时间比较长,气氛凝重,有点累,但绝对是经典,值得一看,值得收藏。

其中人物的造型都有古典的美感,包括宾虚和他的爱人。很多其他的古典题材,例如《埃及艳后》之类的,看过之后印象甚少,不能与之同语。

关于赛马的一段应该是影片中的经典镜头,惊险刺激。

《生命因你动听( Mr. Holland’s Opus)》

是一部比较感人的经典影片。讲述一个中学音乐老师,原本是希望能专业作曲,成就自己的音乐生涯,但为了生计屈尊在中学教音乐,结果因为敬业有加,逐渐把教书当做了终身事业,桃李纷纷。岁月流逝,围绕着学校、家庭的各种故事。

虽然好莱坞的模式痕迹很重,但颇为感人,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有种纵横人生的感觉。

第一次看,是和Han Cheng一起,他的老家在武汉,只有一回家就能给我背回一大堆剧便宜的VCD。在去武汉之前,那里的VCD一直是我所最向往的。是在我家一起看的,但居然他买的那套不全,到Holland排练歌舞剧的那个漂亮女主角和她约定一起私奔就结束了。盗版害死人啊。

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带着这残缺的观影记忆,直到很久之后才看到了完整版。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我和我哥很喜欢的影片,很奇怪的是领导不喜欢。

在非洲旷无人烟的优美景色中,蓝天、白云。人与环境的抗争。其中的画面、音乐和一些抒情性的语言非常唯美,情节也比较缓慢、平稳,但很感人。

女主角是不漂亮但演技卓越的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她还演过《猎鹿人》、《克来默夫妇》等经典影片。男主角是罗伯特•雷德福和奥地利演员克劳斯•玛利亚•布兰道尔(Klaus Maria Brandauer),后者曾主演电视连续剧《约翰•克里斯托夫》。

最感人的情节就是在篝火的温馨闪烁中,男主静静地倾听着女主讲述动人的故事。那镜头,也似乎描绘着纯柏拉图式的恋情。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

最早看到此片,还要追忆起当时高中还是大学,Lu Jian的父亲能经常从香港带回一些自己录制的经典电影的录像带,应该说他父亲和他的欣赏喜好和我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很多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片,但感情很细腻的片子就是这样看到的。记得香港的译名用的《翡冷翠之恋》,因为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翡冷翠是佛罗伦萨的旧译名,似乎还是徐志摩的遗风,颇有些韵味。

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克服人为的困难与束缚,最终走到一起。但感情很纯真、质朴,加上女主角海伦娜•伯哈姆•卡特漂亮乖巧,所以我很喜欢。影片的场景不是意大利鲜花盛开的野外,就是英国绿树丛荫的庄园。

CCTV后来放过多次,每次都看。其中还有英国著名演技影星丹尼尔•戴-路易斯,但如果不是认真分辨,很难看出是他。

导演埃弗瑞以他的“文艺三部曲”出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告别有情天》,但我对其他两部感觉都很一般,虽然女主角海伦娜在《霍华德庄园》也有出演。

《乱世佳人(Gone with Wind)》

对乱世佳人并不是非常喜欢,但感觉作为一部电影,确实经典。我领导非常喜欢,而且总是说郝思嘉很漂亮,可我一直对费雯丽不感冒(包括《魂断兰桥》,我也感觉很一般),没觉得她漂亮,这可能也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但这部片子很耐看,情节也算是跌宕起伏,也是那种依托着强大的历史背景,表现家族历史的那型,有点像《活着》、《霸王别姬》类的。

片中其实比较活鲜的人物就是郝思嘉和船长。那种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典故出处之一。对此一直很不屑。

《漫漫归乡路》

是正大综艺、正大剧场早期的影片,估计没有什么人能回想起来。情节异常简单,一个小男孩和一个稍大的小女孩产生了纯真的友谊,不远千里相互追随,被送回家乡。既没有美女、也没有暴力,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乏味的那种东西,像清水一样。

但因为纯真,所以感人。还看过一个从Lu Jian那拿到的片子,一个老太太坐长途汽车回家,在车上与同座的美女一起闲聊,回忆一些生活的小事,没有任何情节,但就是很质朴,很感人,我连名字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也很奇观好莱坞也会拍这种商业性极低的片子。

台湾电影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小敏那里拿到几部台湾电影,包括《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娃娃》等,其中不乏李安的作品,对他的《推手》也非常欣赏,开始喜欢起李安。

李安对情节经常有意外的设计,另外擅长刻画细腻的感情和细节。我也很喜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推手》、《卧虎藏龙》都是很典型的这样的作品。他也很喜欢与台湾老演员郎雄合作,遗憾的是前一阵看到郎雄已经离世了。

《娃娃》是很轻松幽默的一部,一群孩子寻找一只猪(不是一蜘蛛)的经历,体现了小伙伴之间的质朴友情,城市生活给现代孩子空间的束缚与压抑。娃娃很漂亮,娃娃的妈妈也很漂亮,有点像大陆演员陈红。

《20、30、40》是今年看的,对于张艾嘉还是比较赞的,从女性视角刻画人物比较细腻。

被称为经典的片子

其实还有很多被称为经典的片子,这些应该是见仁见智的了,各有所好吗。例如像《公民凯恩》一类从电影史方面有价值的经典电影,就不一定适合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欣赏了。

还有一些经典的影片,对它的情节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一些细节确烙痕深入,例如《现代启示录》中,一边驾驶着直升飞机疯狂扫射,一边响起瓦格纳的飞行的女舞神乐曲的片段,《猎鹿人》中抒情的吉他旋律。

美国电影的套路

看过N多好莱坞电影后,逐渐对套路有了一定认识,套路的特点非常多,表现方式也不同,但一个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就是,影片结尾(或接近结尾),经常是这样一个场面:全场人员起立鼓掌。

此套路出现之频繁,简直有点过烂。例如,《生命因你动听》,最后全剧场所有人员起立,为Holland先生鼓掌表示敬意,例如某大片(好像是独立日,记不太清楚了)最后总统先生扬善惩恶,全体国民鼓掌祝贺……好像类似的场景在什么奥斯卡之类的颁奖典礼上也屡见不鲜。

对电影的欣赏,也伴随着对奥斯卡的感情变化。最初,当然将好莱坞与奥斯卡作为自己的电影欣赏目录,盲目崇拜,如同刚通过CCTV的《潮》接触港台歌曲一样,被深深吸引。但之后逐渐发现,奥斯卡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对他的追捧逐渐回归理性,尤其是90年代以后的奥斯卡,越发显得苍白。

校园的记忆

在清华的7年,是自己真正欣赏电影的主要时间。在学校的年代,有着比较纯净的欣赏热情,有充足的信息来源,也这是这几年,什么VCD、多媒体各种技术层面的支撑开始逐渐成熟,也为欣赏电影提供了手段与媒介。

-《环球银幕》

起先,主要学习电影的来源是《环球银幕》杂志,那时的互联网还没有这么火热。而环球银幕恰好提供了欣赏的目录,那时的奥斯卡还不是很烂,对自己了解篇目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记得我哥基本每期必买,家里也攒了有几年的。

-Microsoft Home系列-Cinema

还有就是Microsoft的HOME系列Cinema光盘。现在捣鼓这些光盘的人应该不会很多了。曾经在刚刚兴起所谓多媒体的时候,自己疯狂地收集各种微软的Home系列光盘,各种百科,制作地非常精良。那时大个儿就说,没准以后连Windows也见不着的时候,自己攒一个老古董,就是为了能看这些光盘百科。那里面颇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主题,例如《Music Instruments》乐器百科(对里面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叫Noseflute的乐器,nose是鼻子,flute是笛子,就是用笛子吹的管乐)、《500 Nations》关于消逝的印第安民族文化、《Dangerous Creaters》危险的动物,现在想想都很引人入胜。

Cinema就是关于电影的百科光盘,可以当作电影欣赏的目录,里面包罗了好莱坞的90年代之前的所有电影的资料、演职员、主要情节、经典片断(例如《宾虚》中赛马的片断)。当时还能在线更新。

那时下午的英语课后,会每周定期安排在三教放映一部经典的原版影片(经常是没有字幕的),看着电影学E文,当然不错了。甚至像《罗马假日》、《毕业生》、《魂断兰桥》这些古董影片,我也是这个时候才正了巴景看的。

-图书馆

经常去北大闲逛,一般打着去上自习或是滑旱冰的名义。一次与Huang Wei一起到图书馆溜达,发现南侧的视听室放原版的英文录像,于是和北大的帅哥美女一起观摩了几场,英语是没有什么长进的了。那里的片源好处是没有任何字幕,比较原汁原味。当时看过的有较为经典的《精神病人》、《闻香识女人》(当时还比较新,对于瞎子飚车那段印象极深)、《局外者(Outsider,汤姆 克鲁斯主演)。

后来,终于发现清华也有了这样的场所,那就是图书馆旧馆,《面具(Mask)》就是在那里第一次看的。

在新的图书馆落成后,楼上开了一个影视厅,两个座位一台录像机,可以选个片子在里面戴着耳机看。有大量的片子可以看,新的、旧的,还很便宜,真是爽呆了。《纯真年代》就是那时和同屋的志辉一起看的。

当然,那时在那里看的烂片、搞笑片也不少。那里面的座位安排其实就是适合两个人(BF、GF)去一起促进感情,搞搞雅兴的。一次,我斜对过一对男女偏不选点高雅的言情的,最不济选个恐怖的让女孩依偎一下也行呀,非要看《裸枪》,极低俗的搞笑片,我们在一旁没好好看自己的片子,看他们的画面那个搞笑呀,都止不住,但那对男女偏偏极难堪地撑着不敢笑出来。

那时对国内的影片欣赏不多,虽然东升录像厅天天有广告,但主要是香港居多,有点像现在的凤凰电影台,经常一晚上搞个什么赌神I、II、III,刘德华系列之类的。

倒是有一次看了《月落玉长河》,觉得还不错,是根据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改编的,也是描述家族历史的,颇有些沧桑感,刻画也比较简洁,不像现在的电影表演痕迹那么重,那么矫柔造作。

-德国默片回顾

学校里面有次搞了个纪念电影诞辰,默片时代的德国电影,非常棒。都是大约一个世纪前的作品,情节不复杂,也没有对白,并且配合现场钢琴伴奏。表现手法都非常原始、质朴,表现的主题非常单纯,感觉非常好。一连看了几个晚上,就是那种很清澈的、很纯粹的享受,有点像巴哈的音乐一样,内心不累。

我还在中学的时候,哥哥先进入清华读书,有几次周末,他叫我去找他,那还是80年代末,只能在大礼堂放大投影,效果还行吧。音响比较差。当时是搞了几次奥斯卡专辑,看了《我的左腿》、《因父之名》、《死亡诗社(暴雨骄阳)》、《全金属外壳》、《与狼共眠》,好像是一次3个片子,到现在这些片子印象都很深。《与狼共眠》很一般,但这个好像是朱利亚-罗伯茨的启蒙作品,当时的罗伯茨还是非常漂亮迷人的,因为年轻还很清纯,《全金属外壳》是战争创伤题材,意思不大。

《我的左腿》、《因父之名》都是英国影星丹尼尔•戴-路易斯的作品,对他本人也非常喜欢,前面提到过他参加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还有《最后一个莫西干人》。

也正是上大学的时候,国内电影市场开始运作所谓的引进大片,当时是一年10部,第一部似乎是《真实谎言(True Lies)》,记得电影的票价也是那时开始飙升的,一部电影经常要50~80的票价,真是奢侈。那年正好趁着五一和小唐去西安、华山玩,晚上在西安瞎晃,赶上附近影院放《真实谎言》,才10块钱一个人,赶紧进去爽一下。

其实对于后来这类纯粹的感官刺激的所谓大片并不热衷,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文艺、言情类型的。

更老的记忆

而在更早的年间,那些由上影译制的经典,也是一种传奇,如《叶赛尼亚》、《简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秋岳峰的颠峰也是无人可以超越的了。

那时在电视还很贫乏的时候,记得和哥哥的爱好就是周末的早上,从收音机中听电影录音剪辑。而常放的也就是这些译制经典。如同那时听到的话剧录音一样(各个人艺的剧目,《命运的捉弄》、《雅典的泰门》、《洋麻将》…),对他们的回忆的恬美要远远胜于现在的那些垃圾大片。

对于小时候看电影的记忆,也主要停留在《未来世界》和《摩登时代》了。因为在军队大院,所以总能看到免费的电影,露天的剧场依偎着山脚而建,印象中就如同古罗马的斗兽场一样壮观。但能记住的电影却不多了。

关于电影的记忆